|
|
|
1 圖書目錄
前言
1 作為規劃和政策分析工具的風險概念 1.1 決策的基本問題△1.1.1 決策什么/1.1.2 由誰決策/1.1.3 決策過程 1.2 風險的含義△1.2.1 風險與不確定性/1.2.2 風險意識/1.2.3 風險與脆弱性
2 城市災害風險管理類型 2.1 城市與權威機構 2.2 或然性災害風險管理△2.2.1 前提條件和假設/2.2.2 不同階段的風險分析/2.2.3 實施風險管理 2.3 基于軍隊的災害風險管理 2.4 應急管理△2.4.1 應急管理的四階段/2.4.2 脆弱性/2.4.3 韌性/2.4.4 典型實踐
3 決策過程中的風險工具 3.1 地方政府決策過程△3.1.1 決策周期/3.1.2 風險與依據/3.1.3 決策的輸入、輸出和結果 3.2 折現△3.2.1 或然性折現/3.2.2 時間折現 3.3 不確定性△3.3.1 來源/3.3.2 應對方法 3.4 瞄準“好蘋果” △3.4.1 好蘋果與壞賭注/3.4.2 撥款公式
4 決策過程中的風險交流 4.1 防護行為決策模型△4.1.1 所見與所想/4.1.2 從意識到決定/4.1.3 應對行為 4.2 風險的社會放大與收縮△4.2.1 意識和行為的放大與收縮/4.2.2 漣漪效應/4.2.3 長遠影響 4.3 思維模型方法△4.4 風險應對行為的迷思與現實/4.4.1 僵尸來襲/4.4.2 大難臨頭各自飛/4.4.3 領導先走/4.4.4 軍事接管
5 風險周期中的規劃 5.1 政策周期中的規劃△5.1.1 市場風險與規劃/5.1.2 政治影響與規劃/5.1.3 專家視角:協調與沖突 5.2 危機管理周期中的規劃△5.2.1 防災與減災規劃/5.2.2 備災規劃/5.2.3 應對規劃/5.2.4 復原規劃
6 城市化地區的自然風險 6.1 地震災害△6.1.1 特征/6.1.2 案例 6.2 降水災害△6.2.1 特征/6.2.2 影響/6.2.3 案例 6.3 風災△6.3.1 特征及影響/6.3.2 案例 6.4 社會脆弱群體△6.4.1 特征/6.4.2 案例
7 社會動蕩與公共安全 7.1 群體性事件△7.1.1 起因/7.1.2 應對與疏解 7.2 恐怖襲擊△7.2.1 恐怖襲擊的特征與實施/7.2.2 媒體的作用/7.2.3 城市恐襲的預防與應對
8 稅收、地方經濟以及公共財政風險 8.1 地方財政學基礎理論 8.2 中美財政體制 8.3 財政風險△8.3.1 我國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8.3.2 美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案例/8.3.3 財政風險實證研究 8.4 小結
9 一點哲學思考 9.1 客觀與意識之爭△9.1.1 客觀風險的假設/9.1.2 主觀風險:風險意識 9.2 韌性、海綿城市及其測度△9.2.1 跨學科的“韌性”概念/9.2.2 “事前”還是“事后” 9.3 城市風險研究:跨學科還是多學科△9.3.1 多學科的風險研究/9.3.2 成長中的跨學科專業
2 相關文摘
前言
在過去的40年時間里,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抑或是在學科發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改革開放,為規劃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40多年的豐富實踐,一方面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引領性和前瞻性的決策參考,另一方面也為具有中國原生性規劃理論的孕育發展提供了可能,并為國際規劃理論的引入和改進提供了大量實證支撐。與此同時,規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成功的經驗和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實際規劃需求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規劃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與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體戰略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鄉)規劃被賦予了“龍頭引領”和“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因此,一直以來在規劃實踐中規劃師和政府對“增長”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對生態、環境等問題的關注則相對較弱。而有關城市發展的災害風險問題的討論及其規劃,則往往被忽視,在學科發展和規劃教育上這一領域也長期被置于邊緣位置。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的影響,各種自然災害頻發,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心理創傷問題,甚至引起經濟波動和社會生活混亂。此外,在國際政治矛盾和意識形態沖突日益顯著、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雙向角力的條件下,恐怖襲擊事件似乎已經不局限于戰爭場景,而有很大的可能發生在人口密度極高的大都市地區。世界城市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受到各種沖擊而面臨各種潛在發展風險,例如:當前日趨嚴重的“城市收縮”問題,甚至是諸如底特律的城市破產問題。
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災害風險”。在我國的規劃實踐和規劃教育中,也有關于災害的規劃編制內容,有諸如《城市防災學》等教育內容。尤其是2008年后,無論是在規劃理論探討,規劃教育內容,還是在規劃實踐方法上,有關“災害”的內容都得到高度的重視和強化。但是,從系統的災害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我國當前的規劃實踐和規劃教育中依然存在如下幾個顯著問題:第一,規劃編制所涉及災害類型的局限性。目前有關災害的規劃編制內容多局限于自然災害,例如:洪水、地震,但事實上災害的類型遠不止這些內容。第二,規劃編制內容的不完整性。完整的災害風險規劃和管理應該包括防災、備災、救災和恢復(重建)四大板塊,而當前的規劃實踐多聚焦于恢復(重建)和救災。第三,相關規劃教育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不足,主要表現為有關社會經濟風險內容的匱乏,自然、社會、經濟作為一個系統的相互關聯的理論探索以及有關評估工具、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的缺失。
基于上述觀察和思考,本書嘗試從風險和風險管理角度出發,系統討論有關災害風險、災害風險管理和災害風險中的規劃的概念內涵、框架體系、理論邏輯、實踐工具、制度建設以及國內外實踐經驗與研究方法等內容,以期服務于我國規劃實踐需要和促進我國規劃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有效提升我國人居環境在防災、備災、救災和恢復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從而降低因災害引起的損失和傷亡。
本書共分9章。第1章從規劃和政策分析工具的角度,闡述了風險的概念內涵。第2章以風險的概念為依據,介紹了城市災害風險管理及其類型。第3章探討風險管理決策過程的基本特點以及此決策過程中常用的典型風險工具。第4章討論了風險和決策過程中風險傳遞和交流的幾種經典模型框架。第5章以風險周期為參照,探討不同周期階段中的不同群體的角色及在不同周期中的規劃內容和要點。第6章、第7章和第8章分別討論了城市化地區的自然風險、社會動蕩和公共安全風險以及地方經濟和公共財政風險的類型、基本特征及典型應對方法。第9章回到災害風險這個概念本身,從其理論的邏輯架構、倫理基礎、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并討論了城市風險這一議題的未來發展矛盾和可能。
本書寫作大綱由李響宇、劉合林統一制定,全書由李響宇、劉合林校核統稿。本書各章作者如下:第1章為李響宇;第2章為吳偉寧、李響宇;第3章為李響宇;第4章為李響宇、劉合林;第5章為李響宇、劉合林;第6章為吳偉寧、李響宇、劉合林;第7章為李響宇;第8章為孫景冉;第9章為李響宇。
因作者知識所限,本書中如有不妥之處,懇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批評指正。書中可能出現的學術錯誤,也應歸因于作者本人。
感謝一直以來默默支持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同行學者,使得我們不斷前進和進步;感謝東南大學出版社徐步政和孫惠玉編輯的大力支持和周全策劃,使得本書能夠順利按時完成;同時,感謝東南大學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員的校核和辛勤付出,使得本書能夠及時與讀者見面。
李響宇 劉合林 2019年8月8日于武漢喻園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