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圖書目錄
再版說明 再版前言
1 導論 1.1 深圳城市發展背景△1.1.1 取得巨大的建設成就/1.1.2 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1.1.3 未來城市發展需求 1.2 國內外城市更新研究綜述△1.2.1 國外城市更新研究進展/1.2.2 國內城市更新研究進展 1.3 城市更新概念界定△1.3.1 城市更新概念的一般內涵與發展歷程/1.3.2 本書對城市更新概念的內涵理解 1.4 研究內容、方法與結構安排△1.4.1 研究內容/1.4.2 研究方法/1.4.3 研究框架
2 城市更新基本理論 2.1 級差地租理論△2.1.1 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2.1.2 新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2.1.3 馬克思的地租理論/2.1.4 地租杠桿的應用 2.2 產權制度理論△2.2.1 產權的特性/2.2.2 產權的功能/2.2.3 對城市更新的影響 2.3 精明增長理論△2.3.1 “精明增長”的思想內涵/2.3.2 精明增長理論的應用 2.4 觸媒理論△2.4.1 城市觸媒理論/2.4.2 更新觸媒概念/2.4.3 更新觸媒分類/2.4.4 更新觸媒與更新動力 2.5 角色關系理論△2.5.1 政體理論/2.5.2 多元合作理論/2.5.3 贊助人與支持人理論/2.5.4 增長機器和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矛盾論/2.5.5 其他理論 2.6 城市管治理論△2.6.1 理論基礎/2.6.2 理論內涵/2.6.3 主要內容
3 城市發展與城市更新 3.1 城市發展歷程與趨勢選擇△3.1.1 城市轉型發展的內涵/3.1.2 城市發展現狀特征/3.1.3 城市發展趨勢與選擇 3.2 城市發展與城市更新的關系△3.2.1 城市發展階段與城市更新特點/3.2.2 城市更新的發展歷程 3.3 城市更新的對象特征與存在問題△3.3.1 更新對象分類與特征/3.3.2 更新對象的主要問題
4 利益平衡下的更新模式 4.1 多元利益訴求△4.1.1 城市更新的主體與角色/4.1.2 城市更新中的利益關系 4.2 深圳城市更新模式的演變△4.2.1 非常態化的城市更新模式/4.2.2 制度化建設下的城市更新模式 4.3 城市更新模式的機制與問題△4.3.1 利益主體的得失分析/4.3.2 存在問題 4.4 城市更新中角色關系的再定義
5 社區轉型與城市更新 5.1 城中村改造與社會結構變遷△5.1.1 城中村的社會功能/5.1.2 城中村綜合整治與社會結構變遷/5.1.3 城中村拆除重建與社會結構變遷 073 5.2 工業區升級改造與社會結構變遷△5.2.1 深圳工業區的社會功能/5.2.2 工業區綜合整治帶來的社會服務完善/ 5.2.3 工業區拆除重建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 076 5.3 集體股份合作制與社會結構變遷△5.3.1 集體股份合作制的發展歷程/5.3.2 集體股份合作制的作用機制/5.3.3 集體股份合作公司的治理模式 5.4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會結構的優化與轉型△5.4.1 政企分離,加速城中村股份合作公司的市場化/5.4.2 各司其職,理順基層管理組織的關系/5.4.3 打破隔離,促進本土居民與外來居民的融合
6 城市更新中的低碳生態建設 6.1 低碳生態導向下的城市更新 6.2 基于不同更新方式的低碳生態要求△6.2.1 綜合整治中的低碳生態要求/6.2.2 拆除重建中的低碳生態要求/6.2.3 功能置換中的低碳生態要求 6.3 城市更新中落實低碳生態建設的措施△6.3.1 構建多層次的低碳生態更新指標體系/6.3.2 加強更新規劃政策的空間引導與控制/6.3.3 加強低碳生態城市規劃關鍵技術標準與規范的制定/6.3.4 開展低碳生態更新的試點示范工程
7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 7.1 城市更新評價的目標與原則△7.1.1 城市更新評價目標/7.1.2 城市更新評價原則 7.2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的構建△7.2.1 指標選取標準/7.2.2 指標體系構成/7.2.3 指標權重評判 7.3 城市更新評價體系的空間識別△7.3.1 識別思路/7.3.2 控制發展地區識別/7.3.3 引導更新地區識別/7.3.4 更新對象選擇
8 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編制體系 8.1 深圳城市更新專項規劃體系概述 8.2 市級更新五年規劃△8.2.1 編制任務/8.2.2 明晰更新戰略與目標/8.2.3 構建多維度的更新策略/8.2.4 鼓勵多元更新模式/8.2.5 科學劃定更新分區/8.2.6 推動公共利益項目建設/8.2.7 構建更新預警機制 8.3 各區城市更新五年規劃△8.3.1 編制任務/8.3.2 分解市級更新五年規劃目標規模/8.3.3 細化市級更新五年規劃分區劃定/8.3.4 落實市級更新五年規劃公共利益項目 8.4 城市更新單元計劃與規劃△8.4.1 列入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的基本條件/8.4.2 合理劃定城市更新單元拆除范圍/8.4.3 城市更新單元規劃編制任務/8.4.4 更新單元規劃成果體系/8.4.5 明確單元更新目標與方式/8.4.6 確定單元功能控制要求/8.4.7 引導建設綠色、宜居城市/8.4.8 防范交通市政設施過度負荷/8.4.9 強化利益平衡與分期實施
9 制度創新與體系構建 9.1 建章立制,持續完善政策體系△9.1.1 構建頂層設計/9.1.2 完善專項政策/9.1.3 細化操作指引 9.2 市區互動,優化調整管理體系△9.2.1 市區互動、常態化引導更新項目推進/9.2.2 強區放權、建立權責匹配的管理機制 9.3 因地制宜,多策并舉推進多元更新△9.3.1 鼓勵舊工業區復合式更新/9.3.2 加強城中村綜合整治 9.4 公益優先,重點保障公共服務水平△9.4.1 內部貢獻獨立占地公共設施用地/9.4.2 內部配建非獨立占地公共設施用房/9.4.3 捆綁移交外部公共利益用地 9.5 分級分類,定向增加政策性用房供應△9.5.1 保障性住房配建/9.5.2 創新型產業用房配建 9.6 精細管理,科學、合理確定開發強度△9.6.1 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設定容積率獎勵/9.6.2 以項目可行性為標準,開展容積率校核 9.7 分類處置,逐步化解歷史遺留問題△9.7.1 尊重歷史,強化多類合法用地認定/9.7.2 簡化操作,允許特定違法用地轉化/9.7.3 單元統籌,合法外比例與貢獻率掛鉤
10 深圳城市更新案例 10.1 華潤大沖村拆除重建項目△10.1.1 項目概況/10.1.2 更新模式/10.1.3 更新效應/10.1.4 經驗啟示 10.2 天安云谷拆除重建項目△10.2.1 項目概況/10.2.2 更新模式/10.2.3 更新效應/10.2.4 經驗啟示 10.3 深業水圍村綜合整治項目△10.3.1 項目概況/10.3.2 更新模式/10.3.3 更新效應/10.3.4 經驗啟示
參考文獻 圖表來源
2 相關文摘
再版說明
2015年,《轉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規劃探索與實踐》第 1版付梓,作為一本立足于深圳實踐,綜合了更新理論研究、評價體系構建、規劃編制及制度體系構建、案例經驗總結等方面的更新專業書籍,該書為高度城市化地區規范城市更新規劃管理、引導市場積極參與、創新規劃編制技術方法等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決策參考,獲得了學界和業界的積極反饋,很多讀者提出了再版期望,對我們的工作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
5年來,深圳城市更新的外部環境和更新對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宏觀層面,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把握發展規律,有效化解各種“城市病”。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深圳等地視察時對城市建設也明確提出,城市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為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地方層面,伴隨更新項目的持續推進,深圳城市更新逐步進入深水期,權屬清晰、捆綁公共利益較少的項目逐漸減少,權屬復雜、捆綁公共利益較多的“硬骨頭”項目越來越多,對城市更新的制度設計和規劃統籌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城市發展對更新的要求也更加綜合,從物質空間改造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進一步拓展到歷史文化保護、綠色生態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保障性住房和創新型產業用房供應等多個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深圳城市更新的內涵。面對上述新形勢、新要求,深圳城市更新的規劃編制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了從市、區到更新單元的規劃傳導機制,市、區權責匹配的城市管理體系也更加健全。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于 2018年啟動了本書再版的籌備工作,在第 1版的基礎上,針對 5年來城市更新研究及深圳城市更新新的經驗積累,重點做了以下方面的調整:
一是城市更新基本理論部分,增補了 2014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在城市更新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幫助讀者從理論層面加深對城市更新發展動態的認識。
二是城市發展與城市更新部分,重點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發展倡議 /戰略對深圳的影響。并且以 2017年為基期,梳理了深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城中村、舊工業區等城市更新主要對象的發展情況,分析了發展變化趨勢對城市更新的影響。
三是利益平衡下的更新模式部分,增加了 2016年以來新出現的政府主導棚戶區改造模式的說明,并對其利益平衡機制與決策機制進行了分析,體現了深圳城市更新最新方向的發展變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