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1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源匯”理論設想 1.1 地域文化景觀的內涵與維度△1.1.1 物質與非物質相耦合/1.1.2 時間與空間動態演進 1.2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三性”△1.2.1 鄉村性/1.2.2 地域性/1.2.3 傳統性 1.3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當代困境△1.3.1 鄉村地區后人工景觀特征凸顯/1.3.2 地域文化景觀系統空間的衰退 1.4 “源匯”理論與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1.4.1 “源匯”理論研究進展概述/1.4.2 “源匯”理論楔入鄉村景觀保護的可行性與現實意義/1.4.3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源”“匯”特征/1.4.4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源”/1.4.5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匯” 1.5 正負雙向“源匯”格局與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導控途徑△1.5.1 正向保護“源匯”格局/1.5.2 負向風險“源匯”格局/1.5.3 導控途徑的提出 1.6 本章小結
2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溯源 2.1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2.1.1 西山概況/2.1.2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概述/2.1.3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 2.2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時空背景△2.2.1 西山自然地理本底/2.2.2 西山社會人文過程 2.3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安全困境△2.3.1 生態壓力劇增/2.3.2 鄉村活力衰退/2.3.3 系統保護缺失 2.4 本章小結
3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系統存續“源匯”格局建構 3.1 研究目標及內容△3.1.1 辨識與補綴文化景觀系統存續“源”/3.1.2 判別“源”的擴張及“匯”的阻力強度/3.1.3 推導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系統空間的拓展路徑 3.2 本章技術路線 3.3 西山地域文化識別△3.3.1 人居文化/3.3.2 勞作文化/3.3.3 信仰文化/3.3.4 商業文化/3.3.5 民俗文化/3.3.6 游賞文化——西山“八景” 3.4 系統存續“源”的辨識與補綴△3.4.1 生態性景觀源地/3.4.2 生產性景觀源地/3.4.3 生活性景觀源地/3.4.4 信仰性景觀源地 3.5 阻力“匯”評價指標體系構建△3.5.1 評價指標體系/3.5.2 “匯”評價指標獲取途徑 3.6 “源匯”格局計算及分析△3.6.1 模擬途徑/3.6.2 生態景觀存續“源匯”格局建構/3.6.3 人文景觀存續“源匯”格局建構/3.6.4 生態 /人文景觀系統存續“源匯”格局 3.7 本章小結
4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風險預警“源匯”格局建構 4.1 研究目標與內容△4.1.1 辨識關鍵風險源地類別、分布與強度/4.1.2 判別“匯”的阻力類別和強度/4.1.3 推衍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風險的潛在擴張范圍 4.2 本章技術路線 4.3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風險類型初步識別 4.4 風險源地辨識及強度賦值△4.4.1 村鎮擴張源地辨識/4.4.2 旅游侵擾源地辨識 4.5 阻力“匯”評價指標體系構建△4.5.1 評價指標體系/4.5.2 “匯”的評價指標獲取方式與模擬途徑/4.5.3 基于風險預警的“源匯”格局阻力面賦值/4.5.4 村鎮擴張“源匯”格局/4.5.5 旅游侵擾“源匯”格局 4.6 風險預警“源匯”格局 4.7 本章小結
5 基于“源匯”格局的鄉村景觀導控途徑 5.1 研究目標與內容△5.1.1 疊合方式的選擇/5.1.2 安全等級的判定/5.1.3 導控途徑的提出 5.2 安全等級劃定△5.2.1 基于景觀博弈過程的分區模型/5.2.2 安全等級范圍劃分 5.3 基于景觀安全等級的“兩區一帶”導控策略△5.3.1 生態 /人文景觀系統協同保護區/5.3.2 傳統風貌協調帶/5.3.3 產業集約發展區 5.4 本章小結
6 總結 6.1 研究總結△6.1.1 “源匯”過程分析能夠彌補當前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缺失/6.1.2 生態 /人文景觀源地的協同保護是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存續的關鍵路徑/6.1.3 基于正負雙向的“源匯”格局能夠科學劃定分區及提出調控策略 6.2 研究創新點△6.2.1 基于生態 /人文景觀協同存續視角,擴展傳統村鎮保護范圍/6.2.2 基于生態 /人文景觀過程性分析思路,擴充“源匯”理論應用領域/6.2.3 基于“正負雙向”邏輯,兼顧傳統鄉村景觀保護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 6.3 研究局限性與展望△6.3.1 研究對象的特殊性/6.3.2 空間賦值的主觀性/6.3.3 技術手段的局限性
附錄 附錄1 西山景區風景資源匯總表 附錄2 西山景區古樹名木統計一覽表 附錄3 西山重點保護遺產分布表 附錄4 西山景區用地面積匯總表 附錄5 西山鄉村景觀用地類型表 附錄6 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系統存續及風險預警專家調查問卷 主要參考文獻
2 相關文摘
總序
太湖風景名勝區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山水組合見長,具有吳越文化傳統和江南水鄉特色。湖光山色與鑲嵌在山水環境中的村落所構成的田園風光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特色所在。在太湖風景名勝區中大大小小的古鎮、古村中,有甪直、木瀆、東山 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金庭(西山)、光福 2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明月灣、陸巷、東村、楊灣村、三山村 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其中,東山鎮有楊灣古村、翁巷古村、陸巷古村、三山古村 4個古村,金庭(西山)鎮有明月灣古村、東村古村、植里古村、涵村古村、堂里古村、甪里古村、東西蔡古村、后埠古村 8個古村。
村落近年來成為旅游、觀光等鄉村開發活動蓬勃發展的熱點。隨著古村旅游的升溫,快速增長的經濟、不斷膨脹的人口規模、急劇增加的游客數量,使得環太湖地區所剩不多的有江南韻味的古村正在面臨著再次被破壞的危險:其一,盲目新建仿古建筑,甚至是與古村落風格不相符合的建筑,破壞了整個古村原來的格調與特色;其二,旅游活動的開發一方面使修繕房屋、整治街道加快、加強,另一方面卻破壞了村落原有的居住環境。這些均迫使學界不得不對此類村落的命運給予重視。
風景名勝區村落景觀有別于城市景觀和自然景觀,它兼具農業生產景觀、農耕生活景觀、地域山水景觀、歷史遺存景觀、風土文化景觀以及旅游服務景觀的特點,它既包括建筑、巷道、交通、栽培植物、馴化動物、服飾、人物等有形的元素,也包括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審美觀等無形的元素;它既是一個空間單元,也是一個社會單元。我們既要使這些傳統村落得到保護與發展,又要使其不會在保護與發展中失去傳統特色與文化價值;既要保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又要為村落的發展尋找出路,改善和提高村落居民的生活質量。
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 3 S技術的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村落景觀特色研究”(編號 31270746)的支持,我們團隊將“鄉村景觀特色研究”作為叢書主題,利用 3 S[遙感( 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選取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太湖風景名勝區及其村落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研究,陸續出版系列成果。該系列成果不僅可以完善風景名勝區的景觀體系,而且可以為風景名勝區中的村落發展提供科學研究的技術平臺。
唐曉嵐 2019年9月
前言
在廣袤的鄉村地區,山巒、農田、聚落、道路、水系等不同類型的景觀元素相互交織、嵌合,經過千百年的演化與傳承,在天、地、人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眾多特色多元、風貌多樣的文化范式和地域風貌,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景觀財富。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浸潤在農耕文化的滋養中繁衍生息,各地鄉村居民利用鄉土材料、運用傳統農業技術進行勞作,逐步營造出一個協同、完整、穩定且不斷拓展的鄉村地景系統,這是文化景觀遺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黨和政府密切關注農村的建設發展和傳統村落保護。2013年 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農村時指出,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2014年 12月,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農村建設應該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山”“水”“鄉愁”最基礎、最根本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傳統村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復興傳統村落對我國鄉村的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傳統鄉村景觀產生與演進所牽涉的自然、社會因素復雜,地方相關部門往往對其認知欠缺、重視不足、保護乏力。風水林被砍伐、傳統河道被裁彎取直、古寺廟與祠堂被拆除的事件在我國鄉村地區屢見不鮮。此類鄉土景觀的破壞帶來的不僅是景觀風貌的殘缺,更摧毀了傳統鄉村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態、文化和社會系統。
本書以此問題為立足點,借入在物質流動和景觀過程分析中具有突出優勢的“源匯”理論與方法,模擬、推衍在鄉村地區各類景觀單元的博弈規律及相互作用過程,以獲取傳統鄉村景觀的安全之本與可持續利用之道。在實證研究方面,以地處江南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旅游化矛盾較為突出的蘇州西山傳統村落群為例,通過調研、回溯和梳理其自然本底、人文過程以及所受景觀風險,運用正負雙向“源匯”格局的方法劃定安全分區,提出相應的保護、控制及引導策略。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依次展開:
(1)傳統鄉村景觀“源匯”格局及導控途徑理論建構
分析傳統鄉村景觀面臨的時代困境;梳理“源匯”理論在各學科的研究進展,分析其在傳統鄉村景觀保護與安全分析中的可行性和現實意義;歸納鄉村景觀中“源”“匯”的作用、類別和特性;提出基于正負雙向“源匯”格局的傳統鄉村景觀導控途徑的理論假設、研究思路、途徑框架及實現路徑。
(2)西山傳統鄉村景觀的自然本底與人文過程探究
從西山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特征和構成要素入手,剖析其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形成和演進的歷史環境、時空背景,梳理其自然地理本底與社會人文發展過程,勾勒出西山傳統村落群從萌芽、興盛至衰敗、重構的歷史進程,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當前面臨的安全困境,旨在為西山傳統鄉村景觀“源匯”格局的構建與量化分析奠定基礎。
(3)西山傳統鄉村景觀“源匯”格局及導控途徑實證研究
其一,在歸納西山獨特的地域文化基礎上,提煉、補綴文化景觀系統的各類“保護源”,推導相應的“匯”阻力基面,構建“正向”的地域文化景觀系統存續“源匯”格局;其二,梳理和篩選侵擾“風險源”,辨識“村鎮擴張”和“旅游侵擾”具體風險源地,推導相應的“匯”阻力基面,構建“負向”的地域文化景觀風險預警“源匯”格局;其三,疊合系統存續和風險預警“源匯”格局,形成正負雙向的“源匯”格局,并以此劃定生態 /人文景觀存續安全等級,分區域提出相應的保護、控制和引導策略。
本書的主要特點在于:第一,不局限于點狀遺產的保護方法,基于地域文化景觀視角組構傳統鄉村景觀的系統性空間網絡及整體性安全路徑;第二,規避一般性景觀格局的動態性缺失,將過程性“源匯”格局引入鄉村地域文化景觀領域;第三,擴展過去以單向景觀過程推衍為主的“源匯”格局,提出并實證正負雙向“源匯”格局在鄉村地域文化景觀中的實用性與適用性。
本書是在唐曉嵐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0746)支持下完成的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基于“源匯”格局的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安全途徑研究》基礎上進行深化與整理的。感謝潘峰、王軍圍和劉瀾在現場調研、數據分析及書稿組織方面所給予的幫助,感謝南京林業大學李明陽教授在地理信息系統( GIS)技術方面的指導和協助,感謝雷軍成博士從生態學的視角在空間信息技術處理方面所給予的關鍵指導,也感謝太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金冬冬等人在太湖地區調研過程中所給予的幫助與所提供的便利。
熊 星 唐曉嵐 2019年1月 |
|
| ||||||
|
| ||||||
|
| ||||||
|
| ||||||